首页期刊介绍领导题词投稿须知联系我们留言板
社科新论
  • 我国当前最适合低度民主
  • 让社会回到理性源头
  • 改革应敢于并善于“摘刺”
  • 告别革命的路径
  • 重构社会秩序,中国需要走向官...
  • 中国企业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 救市论的八大逻辑悖论及其本质
  • 各地17万亿投资难持续 资...
  • “走出去”战略需海外安保护航
  • 对某些传统理念应予追问式思考
  • 中国该如何参与构建国际文化新...
  •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接续”与...
  • “中国式”维稳的内在困境
  • 组织化维权:告别维稳时代的必...
  • “阶层固化”的逻辑与出路
  • 三大西方“迷思”障碍“中国道...
  • 以公共规则保障民权改善民生
  • “学习油子”当道与官场生态转...
  • 吏治腐败并非不可根治
  • “调研顽疾”误事殃民
  • 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现状
  • 90后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 吏治腐败并非不可根治
  • 以公共规则保障民权改善民生
  • 以公共规则保障民权改善民生
吏治腐败并非不可根治
发布时间:2012-11-19        点击数量:4097

吏治腐败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腐败。整治吏治腐

败,我们已习惯于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思路去处理,政
府希望通过办几件大案要案,处罚高官巨贪,起到杀
一儆百的效果。这在一个政权建立初期,确实有效,
会使吏治焕然一新。然而时间一长,这种方式的效
果就会大大减弱。要使反腐取得实质成效,彻底遏
制腐败蔓延势头,除了反腐本身需要制度和机制的
创新外,还需要其他一些更基本的制度变革。对此,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强化。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削减政府调节经济社
会事务的权力和领域,把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交由
市场主体去完成。有腐败的地方就有政府权力,腐
败滋生的一大根源是政府管得过杂过宽,政府通过
审批、资格准入和价格管制等手段来调节和控制经
济社会的运行,管理经济和社会活动,因此,要减少
腐败发生的几率,就得消减政府权力,将一些可管可
不管的事情统统交由市场去行使,政府只管理那些
必须由政府才能管理好的事情,并且管理的方式和
手段也应改变,尽量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少用审批
和管制等行政强制手段。
二是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定要公开透明,公众
应该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对政府的决
策和政策制定也要有约束,这个约束就是使其公开
化、阳光化。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但这需要在政
府的决策和公共政策制定中,引入公众参与,政府必
须向民众开放决策过程,民众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
和建议。要形成这种机制,使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
定公开、透明,政府官员就不敢弄权去谋利益,因为
他一伸手就可能被捉。
三是官员的收入和财产还必须公开。做好了前
面两步,还是不可能完全杜绝腐败。因为要在政策
制定中做到全程公开透明,让公众参与进来,不大可
能,这就给腐败留下了死角。所以还应在官员的收
入和财产上做文章。从腐败的结果看,不管一个官
员采取怎样的方式,如何隐秘,他最后总是要表现为
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假如其财产与正常收入来源不
配备,相差太大,且无法说明财产来源,那就可认定
腐败。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官员的收入和财产必须公
开,只有公开,人们才能知晓和监督官员的收入和财
产状况。如果官员觉得因财产公开而增大其腐败被
查处的风险,他自然不会有积极性去搞腐败。
四是强化各类监督,尤其媒体和舆论监督。制
度不管多么严密,执行多么严格,总有挂一漏万的时
候,因此还必须加强各类监督,千百双眼睛总比少数
眼睛甚至一双眼睛管用。现实中的腐败所以多发,
直接与监督不力、惩治被动相关。在目前的网络时
代,允许媒体和社会自由报道和监督腐败,在无处不
在的监督下,官员腐败被发现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做好了这四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可以断言,腐
败会大大减少,吏治会得到很大改善。当然,需要指

出的是,这四方面并非是垂直递进的关系,它们虽然
有这种逻辑联系,但完全可以同步推进。除此外,从
官员的选拔来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防止官员带
病提拔乃至反腐也有作用。也就是除了要对腐败直
接责任人进行处治外,还应该对相关的人员追究其
连带责任。许多提拔重用腐败份子、干预干扰对腐
败案件的查办、以及不承担应负责任等现象的产生,
都与这一制度的缺位有关。同时,要充分利用技术
带来的便利加强监督。当前,网络技术和电视技术
为实现普遍的监督创造了便利,一些地方推行电视
问政对政府的施政和官员的决策就起到了极好的效
果,应该强化技术在反腐中的作用。
(邓摘自中国财经网2012年9月19日 邓聿文/文)

您是第289972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党政视野》编辑部
主管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编辑部地址:杭州市文一西路1000号 邮编:311121
电话:0571-89085873; E-mail:ddsksy@zjdx.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工信部备案号/经营许可号:[浙ICP备05038127号]

咨询电话:010-520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