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南方日报》发表评论员文
章:广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召开前夕,省委常委、广
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指出,要
全市上下在贯彻落实“1+15”政策文件的实际行动
和成效上比高低、论输赢、定成败、数英雄,把新型城
市化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他还提出,“只摘花不
摘刺,是从政为官者之耻。”
“摘花”是容易的,是为官者获取政绩之捷径
也。前人种下了树,后来者摘了果实,“水到渠成”。
问题是这样的“水到渠成”仅仅是锦上添花,是坐享
其成,算不了什么本事。和“摘花”比起来,“摘刺”
就要困难得多。刺不容易摘,摘不好就会被刺伤,乃
至中点刺毒什么的。但是,刺如果不摘掉,等其形成
气候,成了“刺林”,花也就没有了。对于官员来说,
“摘刺”实际上就是要啃硬骨头,要攻坚克难,要突
破那些长期以来形成的困难。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既得利益格局
日益坐大,新一轮的改革遭遇到了巨大阻碍,再不进
行存量改革,再不从既得利益格局包围中杀出一条
血路,改革将难免被异化。事实上,部分地区由于对
改革的认识不到位、对改革所遭遇的困难估计不到
位、对推动改革的决心不到位,已经出现了一些被异
化的现象。例如改革被部门利益所操纵,虽然打着
改革的旗号却出台违背公共利益的政策文件,使改
革被“圈子化”、“部门化”,夹带了利益私货,这些都
是“只摘花不摘刺”的恶果。
怎么办?必须鼓励从政者敢于“摘刺”、善于
“摘刺”。首先是要“敢”,不敢去“摘刺”,说再多豪
言壮语也没用,一万句改革口号抵不上一次“摘刺”
的改革行动。什么改革没有困难,什么改革不会遭
遇指指点点乃至被泼污水?上世纪80年代,改革曾
经遭遇“极左”迷雾的重重阻击,但是,邓小平等改
革先贤没有放弃、没有倦怠、没有退缩,而是直面困
难,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去推动改革。更为
可贵的是,他们不仅敢于“摘刺”,更善于“摘刺”,这
些改革前辈们充分发挥政治智慧,创造了“遇到红灯
绕着走,遇到黄灯闯着走,遇到绿灯抢着走”的“灯
论”,以及善打“擦边球”的“球论”等种种改革思想。
改革又分顶层设计和基层设计。对于广大的基
层党政干部来说,在工作中也应具备改革胆略,因为
基层工作中面临的“刺”不少,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
一根针”,基层工作一定有很多困难。但是,正是因为
身处基层,基层干部才更了解从哪里着手可以解决眼
前所面对的问题,哪里有刺,怎样才能摘掉,谁可以摘
掉。搞改革,不能仅仅只看上级的“脸色”亦步亦趋,
还得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针。这就需要基层党
政干部也能成为改革者。一个好的顶层设计,也许可
以依靠天才般的智慧制定出来,但更多的是依靠基层
设计的大胆试验,通过对各种实际“摘刺”方法的总
结,形成顶层设计方面的较优“摘刺”方案。
对于“摘刺者”,社会应给予鼓掌、激励。“摘
刺”从来都是有风险的,或许可以成功,或许会面临
失败。在“摘刺者”成功的时候我们应给予掌声,在
他们失败的时候我们更应给予宽容和鼓励。
(邓摘)